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中航新闻

科技创新 | 飞行模拟机的“数字翅膀”

发布时间:2024-04-11  / 来源: 中国航空集团

步入国航培训部飞行训练中心的大楼,很容易被庞大的飞行模拟机所吸引。1:1还原真飞机驾驶的专业训练设备是飞行员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而维护好这些设备、使其安全稳定运行则是国航培训部隐形的翅膀创新工作室的重要职责。“加上刚刚投入使用的ARJ21模拟机,我们需要维护的模拟机一共有24台。”工作室负责人、模拟机维修副经理刘霄介绍道,“随着国航机队规模的不断壮大、模拟机类型不断丰富,我们感觉肩上的责任也越来越重,从周期性维护保养到故障维修,每一个环节我们都会精益求精,也会在工作中不断尝试创新,为飞行训练提供更好的助力。”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是自工作室前身(北京管理局教导队模拟机室)成立以来的传统。近年来,工作室更是依托数字技术,用踔厉奋发的实际行动,努力为模拟机插上无形却强大的“翅膀”。

科技创新 | 飞行模拟机的“数字翅膀”

 

给系统拍张“红外照”

“模拟机发生故障就像人生病,小病不易察觉,但拖得久就会变成大病,越早发现问题就越好‘治’。”工作室成员、高级工程师张李静解释道。他和同事们在日常检修和排故中细心总结,发现往往故障发生前,模拟机作动筒的温度会有所变化。几经尝试,工作室成员发现具有热成像功能的摄像头能够更准确监测温度变化,且可以通过二次开发,搭建模拟机运动系统热成像监测平台,记录分析摄像头回传的数据。工作室成员从零开始学习专用编程软件,边摸索边实践,4个月后,运动系统热成像监测平台初步搭建完成,并试用于A320、B747-8、B777三台具有代表性的模拟机上。该平台能够实时监测作动筒及其运转设备温度,每个监测点包含最高和最低两个温度阈值,当温度超过最高值或者低于最低值时便会发出系统提示。“后续,我们还将继续完善,让这个平台不仅能预警,还能通过大数据的积累,提示该预警指向何种、何处的故障,帮助经验尚浅的工程师迅速排故。”张李静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已经完成的监测系统界面和尚在开发中的数据分析系统界面。直观的图形图标、突出的颜色标识、清晰的文字说明,运动系统热成像监测平台真正做到了模拟机作动设备“可视化”。

科技创新 | 飞行模拟机的“数字翅膀”

 

给视景添足“VR感”

飞机的起飞降落,是模拟机训练中的关键环节。一般情况下,模拟机厂商仅会配备主流大型机场视景,无法满足国内所有航线航点的需求,工作室便决定针对国内“特殊”机场自主开发视景。为更好地还原起降机场,工作室成员到目的地机场进行实地考察、勘探环境、拍摄记录,全方位立体地捕捉机场的各种细节,并进行三维建模及贴图制作,“我们做得越细越逼真,对参加训练的飞行员来说就越熟悉越真实”。截至目前,工作室开发的机场视景已达13个,包括鄂尔多斯伊金霍洛国际机场、山南隆子机场和敦煌莫高机场等,“每一个视镜基本都可以达到裸眼3D的效果,不用戴VR眼镜,也好似身临其境。”刘霄说道。

科技创新 | 飞行模拟机的“数字翅膀”

 

给零件造个“3D分身”

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模拟机不间断运转对零件损耗极大。如模拟机上的应急放起落架机构,在原厂设计中,起落架周围突出的钢索直接暴露在外,极易磨损。工作室成员尝试使用3D打印技术“造”零件,自学建模和3D打印技术,设计了保护盘嵌套在钢索外,有效减少磨损。“就像我们常用的手机壳一样,这个保护装置就是在不影响使用的同时有效地保护应急放起落架机构,增长它的使用寿命。”张李静形象地描述。工作室还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新员工培训,将日常维护的模拟机按合适的比例缩小做成模型教具,帮助新员工更直观地研究模拟机构造,有效提升维修熟练度。模型教具“五脏俱全”,小到一颗螺丝钉都清晰可见,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得到一致好评。

科技创新 | 飞行模拟机的“数字翅膀”

值班室里,一块超大显示屏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工作室正在开发的新项目——培训三地训练设备运行展示系统。该系统实时显示北京本部和西南、重庆分部的模拟机运行整体情况,不论是领导还是一线工程师都可以一目了然,一个个鲜活的研发项目、一张张挂满墙壁的奖状,共同印证着一代代模拟机维修人的奋进步伐。“在我们这里,每一个细微的技术突破,每一次解决难题后的豁然开朗,都是对‘创新永无止境’这一信念的生动诠释。”刘霄感慨道,“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工作室都将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让这股源自血液的创新基因谱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文:康洁 盛瀛  图:康洁)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