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一线风采

今天我出镜|邓宇鹏:央企创新者的一种“范本”

发布时间:2024-11-15  / 来源: 中国航空集团

看一眼邓宇鹏的简历就知道,这位“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实至名归。入职第2年,他便开始钻研创新工作,并荣获公司科技创新二等奖。17年里,他参与了20多个创新项目,荣获民航局科学技术奖2次、公司科创奖10余次,取得3项发明专利,为公司降本增效近亿元。他领衔的工作室被评为“全国民航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建立了一套创新工作管理制度,为公司不断培养人才。年近不惑,邓宇鹏坚定了自己一生的路——为中国民航作一点贡献。

今天我出镜|邓宇鹏:央企创新者的一种“范本”

坚持才能赢

入职Ameco附件/起落架大修产品事业部时,邓宇鹏跟很多新员工一样:23岁,带着一张大学毕业证和满怀的工作热情。但车间经理许瑶很快发现了他的“过人之处”:他不仅把师傅教的“手艺”做到极致,还在不停地追问“为什么”。其中,一个专业之外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设备这么贵?我们能不能搭建出相同功能的替代设备?”

2009年6月,机会来了。车间需要采购飞机音频控制面板测试系统,成本30多万元。邓宇鹏再次提出这个问题,许瑶研判后认为,邓宇鹏在校时曾有相关实践经验,可以一试。领导的信任让邓宇鹏全力以赴。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日子里,邓宇鹏的世界里只有工作,一半是上班时的日常工作,一半是下班后的创新工作。“休息、看电视?没时间也没想法。”邓宇鹏在出租房里搭建了简易工作室,里面全是研发用的手册、设备、工具和原料,来串门的同事感慨说“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了”。

问题出在最后的系统联调阶段。“当所有测试信号再三确认无误后,飞机组件还是一点反应都没有。”一盆冷水把邓宇鹏浇得透心凉。沮丧之后,邓宇鹏开始反思:“我输入一个信号,系统没有输出。是输入信号还是输入逻辑有问题?又或者,输入对象压根就不对?”邓宇鹏一条线一条线、一个点一个点地“地毯式排查”。“有一天,我爱人说她病了,我脱口而出‘你的故障出现在哪里?’那段时间真的魔怔了。”

“不疯魔不成活。”一天下班的路上,“输入时间”这个关键词突然闪现在邓宇鹏的脑海里——机载计算机使用的都是以前的成熟技术,运行速度较慢,输入时间会不会有问题?他一毫秒一毫秒地试过去,终于,当他第30次尝试、把时序延长30毫秒后,组件神奇般地工作起来了!

其实,邓宇鹏也打过“退堂鼓”,可是对航电系统的兴趣和对领导信任的责任感,让他选择了坚持。“非常感谢自己的坚持。每一个项目都有当时感觉无法跨越的难题,一定要坚持下去!”如今,14年过去了,这套系统仍然在线服务,而且没有发生一次故障。

今天我出镜|邓宇鹏:央企创新者的一种“范本”

一个人远不如一群人

披荆斩棘的成功给创新者以信心和力量,邓宇鹏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从独立自主到带队研发,邓宇鹏至今已设计、改进了十余种设备和维修工艺,而效益最大的还是旅客椅背屏综合测试系统。

2017年,国航部分椅背屏需要批量更新,年拆换量约2700件;而公司只有一台原厂自动测试台,测试一个椅背屏需要40分钟。测试台产能不足显而易见,不管采购测试台还是外送维修都需要几千万元成本。

邓宇鹏提出:一个测试台能否同时测试多个椅背屏呢?大家毫不犹豫地否定:“不可能!”确实,原厂也不具备这种能力。邓宇鹏解释道:“数百个旅客可以同时使用椅背屏实现数据传输,我们测试系统为什么不行呢?”而且,邓宇鹏2013年独立研发的直流马达测试台,已经把四五十种测试台综合到一个测试台上了。

“有理”“有据”让邓宇鹏赢得了支持。2018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火如荼,中航集团大力推进创新工作,邓宇鹏趁势组建了附件维修技术创新工作室。

“一个人做,远不如大家一起做。”邓宇鹏感慨道。在工作室,大家头脑风暴、集思广益,看似不着边儿的设想渐渐接上地气,变得有模有样。

不过,形成合力少不了磨合。创新团队中,每个人都是带着想法来的,如何帮助大家统一思想、如何引导大家站到整个项目的高度推进自己板块的工作,是邓宇鹏面对的新挑战。对此,邓宇鹏的经验就是:做好宣讲者、当好黏合剂。

2019年年底,椅背屏综合测试系统正式上线,它可以在70分钟里并行测试8个椅背屏,而此前这项工作需要320分钟,一举为公司节省成本6000万元。当原厂了解到并行测试系统后,主动上门联系,希望购买相关技术或者与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公司话语权得到大幅提升。

兴趣是创新的最大动力

10月17日,创新工作室组织了2025年创新项目头脑风暴。有人说,工作中需要搬移沉重的工装,能否发明一种厂区内使用的机械臂?有人说,受厂房制约,人员也难以增加,能否引入机器人24小时做一些辅助工作?有人说,每天早上统计在修件状态,能否通过视觉采集跟踪每个附件的进展?……工作中的痛点、难点都成为创新工作的起点。

创新工作室看似松散,成员分散在各个车间甚至各个部门,没有固定办公地点,没有定期工作例会,却又是最有激情最有凝聚力的团队。“这里没有领导,只有每个人的畅所欲言和大家伙儿的智慧碰撞,热爱是全力投入的唯一原因,成长是不懈坚持的最大动力。”

去年,马达修理处赵鸿志想加入工作室。本职工作做得好、爱学习、主动思考,是工作室吸纳新人的标准。赵鸿志过关后进入预培养阶段。是否可以优化现有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如何提前发现隐蔽性故障?邓宇鹏启发着赵鸿志从“小微创新”开始入门。今年,赵鸿志已经正式加入创新工作室,为“风扇震动影响附件寿命项目”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个又一个,创新工作室就这样从1个人发展到18人,建立起《创新工作室管理规定》《人才培养制度》,进入规范、高效的创新轨道。目前,18人共同推进着4个项目,其中飞机附件预测性维修项目利用飞行大数据,希望将维修前置到故障发生之前,项目成功后将为飞机附件维修带来质的发展。

大道至简。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创新最大的动力。创新工作室因兴趣聚在一起,让思维的火花碰撞出智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又反过来带给大家更大的兴趣。邓宇鹏的目标就是,创造条件,让“兴趣—成就感—更大的兴趣”这种良性循环不停地、更有力地转动下去,一起为中国民航作更大的贡献。

  (文:赵学美  图:李开颜)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