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一线风采

时间里的匠心 | 于伟:发动机里的“强力胶”

发布时间:2023-05-01  / 来源: 中国航空集团

“我就是干好本职工作,其他的也不知道能说点什么。”初见于伟,他有些羞涩,不知该如何正式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工作,但一拿起等待维修的发动机零件,于伟便滔滔不绝,眼神中透露出自信的光芒。

飞机发动机里的零件数量、品类极多,仅一台转子,就可以分解成几百个小叶片,每个叶片在维修时都要经过表面清理、涂胶、粘合封严条、再次清理表面的过程。由于每道工序的精细度要求都非常高,维修过程十分考验操作人员的手力、眼力和耐力。于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专注在磨炼专业本领上,用几十年的努力铸就了自己的匠心。

5年磨一“刷”

1997年,于伟被调至零件修理车间表面处理组,所从事的工作也从“打孔”改为“粘合”。“虽然跨了专业,工作对象也从硬质的螺丝变成了软质的胶,但我始终记得当学徒时师傅的教诲,一点一点地反复磨,一次一次地反复练。”于伟牢记于心,也付诸实践。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维修发动机的工作,就像是在给心脏做手术。每一片扇叶、每一个连接点都要做到完美修复和匹配,才能保证发动机整体的安全标准和出厂质量。在粘合涂胶的时候,0.01mm的厚度误差就有可能导致零件使用无法达到合格标准,几秒的犹豫或返工就有可能导致胶体表面固化,延误后续工作。为了战胜这0.01mm,为了减少任何1秒不必要的耽搁,于伟利用业余时间在废旧纸板、金属材料上练习涂胶,时年30岁的他和20岁出头的学徒一样,从零开始,从一次两次的练习到千次万次的磨砺,从一种胶的熟练操作到几十种胶的肌肉记忆。“我也记不清到底这个过程经历了多少时间,至少5~6年吧。”于伟笑着说。他脸上温暖的笑容和手中枯燥的涂胶工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于伟看来,每一次练习只是为了更快速、更精准地完成操作台上的那一刷。

10年磨一“眼”

发动机表面处理,或许只是发动机进气锥上的一个锥头,或许只是两个零件间的封严条,但就是这样细小、不起眼的位置,关系着整个发动机乃至整个飞行的安全。长时间的工作练就了于伟一双“火眼金睛”,在使用工具检测前,他就可以靠观察预判,排查出不合格的零件。“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而我们所维修的零件都是飞行安全的基石,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差错,更不能有任何一点‘凑合’心态。”于伟对于每一个送出车间的零件都是高标准、严要求,就算是已经达到手册要求的零件,他也会再次细细查看、反复比对,力求“零瑕疵”。

不同质地的零件需要匹配什么样的胶?不同形状的零件位于发动机的什么位置?于伟如数家珍,手册上所有的规定动作和标准他都烂熟于心。“作为Ameco的一名技术人员,我必须记住手册里的每一个细节和发动机上的每一个零件,哪怕这种记忆要花上10年的时间。”于伟不仅磨练涂胶技艺,也认真研习与发动机有关的一切知识和技术。有的涂胶部位无法拆卸下来,于伟便和组员们带着工装到总装车间现场操作,哪个部位应该涂哪种胶,于伟的操作都如流水般熟练。看着一台台正在组装的发动机,摸着已经固化的封胶,于伟总会露出欣慰的神情。

25年精技艺

发动机的维修手册只规定了涂胶工作完成的质量标准,并没有标注具体的工作方法,于伟便在工作中不断尝试研究,寻找最佳工作方法。比如在涂抹发动机外圈上的蓝色封严胶时,如果要一气呵成完成整圈的涂抹工作,定会用力不均,造成胶的厚度不匀,于伟和很多老师傅一起多次研究,将一整圈的涂抹工作分成了最合理的几个部分,保证整圈涂胶的厚度均匀、完美达标。2022年国庆节期间,于伟在加班过程中遇到了一个较为棘手的难题——风扇叶片减震垫的粘接。此项粘接过程的常规操作需要先将减震垫进行预粘接,再用卡尺测量出工卡中规定的尺寸要求。但是在粘接了几个叶片之后,大家发现工作进展十分缓慢。于伟利用生产车间里现有的废弃角料进行尝试,制作出一款既方便快捷又符合手册工艺要求的工装,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研究这些挺有意思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所收获的,远比我付出的要多。看着工艺改进后效率的提升,看着经过我们的双手送出的零件安全正常地运转,心中自豪感满满的。”于伟说。

勤学苦练,用过硬的能力提升过硬的品质。于伟将这样的匠心灌注在指尖、倾注到岗位。他牢记Ameco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诚信严谨,进取创新,效率共赢”接续传承,用自己的匠心保障每一个细微之处的安全。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