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中航新闻

劳模创新工作室让工匠精神闪光

发布时间:2020-10-28  / 来源: 《中国航空》

 

近日,中国民航工会在各单位推荐申报的基础上,组织审定并公示后,命名了24个创新工作室为全国民航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中航集团下属的段黄科创新工作室、Ameco北京基地——附件维修技术创新工作室、智行创新工作室名列榜单。

这是继2019年“QAR数据应用创新工作室”上榜以来,中航集团又一次获评民航级创新工作室。劳模工匠人才以匠心助力中航发展,职工创新工作室正在日益成为集团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


段黄科创新工作室

希望我们的创新能够驱动公司发展

2020年9月1日,因飞机称重工作,使用“飞机地面燃油交输系统”在A320机型的B6881和B9918之间进行燃油传输,输送燃油约6.7吨。

2020年1月6日,因B2364飞机计划做定检工作,需要将油箱抽空,使用“飞机地面燃油交输系统”抽油约5吨。

2019年11月20日,因B6038做C检工作,使用“飞机地面燃油交输系统”将B6038飞机油箱的4吨燃油输送到B6034飞机。

……

国航运控中心“段黄科创新工作室”的首个科技项目“飞机地面燃油交输系统”于2019年11月1日通过业内专家组评审后,就频繁地被应用于飞机称重等维修工作中,仅在初期几个月时间内,就节约燃油约200吨,经济效益显著。

全流程的科技创新,我们希望能够做成模板

10月的成都阴雨连绵,双流机场的机坪上总是湿漉漉的。段黄科和他的同事们不时来到机坪,观察“飞机地面燃油交输系统”的运行情况,为后续建立行业标准和开发下一代产品做积累。“飞机地面燃油交输系统”(简称ACFS)是一套自主创新研发的,以实现地面航空器之间进行相互燃油交输的地面设备,主要运用于飞机快速抽放燃油、航线飞机应急救援、机务维修高效排放燃油。今年7月30日,该项目通过了中国民用航空维修协会专家组的科技成果鉴定。

“这个项目完全是国航自主创新研发,也是我们工作室完成的第一个创新项目,我们希望将它做成一个创新流程的模板。”“段黄科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段黄科说。工作室目前有5名骨干成员,分别来自运控中心各个业务领域,专业方向包括飞行签派、飞机性能和航空气象等,团队以年轻人为主,90后占据半壁江山,活力十足。

提起为什么要做“飞机地面燃油交输系统”,段黄科的回答非常朴实:“有时,航班完成运力调配后,由于飞机剩余机载燃油过多,可能出现超过了运行最大限制重量的情况,我们就需要抽油。但这一过程会浪费时间,浪费抽出的燃油。后来西南分公司提出了飞机间输油的构想,我们了解到机务维护工作也有大量的抽油需求。既然航班生产运行需要,能为公司节省成本,我们就开始了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工作。”

说干就干,段黄科和他的同伴们开始了探索的历程。2018年10月由工作室牵头,国航运行控制中心西南分控中心联合成都富凯飞机工程服务有限公司、国航西南分公司枢纽运行控制中心、Ameco西南航线中心成立了“飞机地面燃油交输系统”项目组。从理论参数的计算到系统的设计、制造、测试和维护;从测试大纲到操作手册和工卡的编写,最后到系统的鉴定和投产,走完了整个研发流程。

这不是一个设备,而是一整套系统

“测试环节是最难熬的,ACFS出厂后,我们做了4个月的试验。”段黄科说,2019年的七八月份,正是机坪上温度最高的时候,也是做试验的最佳时机。因为飞机燃油对微生物非常敏感,必须保持清洁度可控,温度和湿度高时微生物繁殖较快,试验效果好。

暑期航班量大,飞机协调非常困难,需要有两架飞机同时停场才能做试验,而且试验必须在相邻机坪做,这两个限制条件让项目组的人员只能见缝插针,他们不是专职人员,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做这件事。烈日下,他们满身大汗,争分夺秒地做试验;有时为了满足实验条件,他们要等到深夜两三点才能开始工作。第一代“飞机地面燃油交输系统”的设备比较笨重,大家只能人拉肩扛,把设备安放到位,非常辛苦。

劳模创新工作室让工匠精神闪光

劳模创新工作室让工匠精神闪光

劳模创新工作室让工匠精神闪光

当时,项目组共编写了5份试验大纲,按照每个大纲一步步做试验,收集数据,4个月后,他们终于完成了所有数据的分析。“这不是一台设备,而是集成的一整套系统,实现了安全、快速、清洁的燃油传输功能,研发中涉及很多学科,如流体力学、材料学、工程设计、电气控制等。”工作室的骨干人员都属于运控系统,“飞机地面燃油交输系统”研发需要的很多知识都不在他们已有的知识范围内。于是,他们下载了10个多G的相关资料,大家重新学习,取长补短,论证想法、研究资料,最后完成了可行性报告。

在各单位通力合作下,“飞机地面燃油交输系统”研发成功,实现了地面飞机之间的燃油直接传输。该系统不仅减少了抽油浪费,还具备应急救援和应急供油能力。据统计,近年来国航在成都双流机场每年抽油需求约800吨左右,如全部使用该系统将节约燃油成本400万元。另经测算,使用该技术可缩短2/3的抽油时间,从而提升飞机利用率,提高航班正常性,能显著节省公司的时间成本。如系统在全民航推广应用,每年仅节省航班时间成本就超过1亿元。

今年7月29日,经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查新报告和中国民用航空维修协会科技成果鉴定核实,ACFS高效、清洁的燃油传输方式和系统集成为国内外首创,填补了该应用领域的空白。

创新需要创意,也需要行动,要敢想敢做、敢于试错。

在集团工会和运控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于2018年的“段黄科创新工作室”于2020年7月被民航局授予“全国民航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目前,工作室完成了签派资质管理平台的研发,正在进行航班应急模拟演练系统的预研工作。

工作室成员都是兼职,但是年轻人喜欢聚在一起出创意、做创新。运控工作是倒班制,大家就利用休息时间,一起探讨业务,收集“金点子”。

今年,“段黄科创新工作室”正在推进案例分析的比赛。希望通过收集工作中的难点形成案例,做成一个应急训练的系统,模拟实情进行演练,使参训人员能够真实感知突发事件,并在处理模拟应急事件中培养沟通与决策、人际关系、团队合作、领导力以及情景意识等,增强部门间协作。

“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家都在奔跑。希望我们的创新工作室能够为公司解决生产上的难点、痛点,提升安全、服务和运行效率,也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创新工作室,支持创新应用和推广,用创新驱动公司发展。”段黄科说。(李秋芬  张序/文   黄新均  李蛟  张序/图)


Ameco北京基地“附件维修技术创新工作室”

创新带来的成就感太强了

“附件维修技术创新工作室”位于Ameco北京厂区院内靠近北门的一栋4层白色小楼里,在这里,邓宇鹏和他的小伙伴们想创新、寻思路、立项目、勤钻研,一个个创新项目从这栋不起眼的小楼里破茧而出。近日,“附件维修技术创新工作室”被民航工会授予了“全国民航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的称号,这是Ameco首次获评全国民航级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

邓宇鹏作为“附件维修技术创新工作室”牵头人,讲述了他和他的伙伴们的创新故事……

迎难而上,降本增效,创造明星产品

智能视频显示组件(SVDU)作为机载娱乐系统的显示终端,主要装载于国航空客A330机队及波音777-300ER机队,每架飞机安装300个左右。因为应用于国航的主力机型,SVDU组件使用频率高,相应的故障率也高、拆换量也大。但局限于测试设备的产能有限,满足不了实际生产需求,如果新增原厂测试设备,预算远高于组件维护成本。

“附件维修技术创新工作室”日常工作中就参与SVDU组件测试和维修工作,如何更精准、更高效地检测SVDU组件,提升维修能力,成为了他们的主攻方向。“当时根本没有同时测试多个附件功能的测试台,即使是原厂也是用多个测试台去检测多个附件。在原厂都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的情况下,我们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么?” 邓宇鹏回忆当时的情景,“带着疑问,我们开始深入了解SVDU组件特性,发现测试台除有效测量时间外,大多处在等待状态,也就是空闲时间比较多。我们设想通过技术手段将测试台的空闲时间集中,合理分配、优化空闲时间,尝试用一个测试台去测试多个附件。这个方案提出后,得到了部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接下来的研发过程中,工作室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在完成白天正常维修工作后,每天基本上保证有两位同事下班后继续进行技术研发。他们经过不断地调试、测试研发产品的性能,手工搭建测试设备,有时一忙起来就忘了时间,即使是到了深夜,也不觉得累,反而因为攻克一个技术难点兴奋得不能自已。

2020年1月,机载智能视频显示组件(SVDU)综合测试系统验收成功,这个完全由工作室自主研发成功的测试系统,实现了同时测试多台SVDU的设计目标,完全解决了对8台SVDU组件进行并行测试的问题,测试效率从以往的单件测试100分钟,缩短至单件平均测试20分钟(以等效测试时间计算),大幅提高了测试效率,提升了车间产能,增加了自修量,降低了送修成本。目前机载智能视频显示组件(SVDU)综合测试系统已经成为Ameco附件起落架大修产品部的明星产品。

依托中航,软件升级,我们自己能搞定

为了改进飞机各系统的性能,机载计算机软件平均每两年要升级一次,以往这项工作都是送回原厂进行装填和升级,每架飞机十几个计算机每次花费大概7000美金左右。为了解决机载计算机附件与下载设备之间的硬件连接及状态控制问题,提升机载计算机软件的深度修理能力,工作室从软件开发着手,经过不懈努力,不仅实现了软件填装,而且可以进行软件升级工作。从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工作室试运行计算机版本的填装工作,经测试运行良好;2019年底工作室正式完成“机载计算机软件装填设备开发”科技项目立项。“Ameco依托中航集团和原厂的合作关系,为我们向原厂申请软件装填维修深入开展提供了可以进行谈判的资质。目前,我们和厂家谈判很顺利,厂家对于升级软件的版权、软件相关的材料都非常认可,双方就维修许可已达成一致。接下来,Ameco将实现对机载计算机软件自主填装和升级工作。”邓宇鹏自豪地说道。

劳模创新工作室让工匠精神闪光

劳模创新工作室让工匠精神闪光

劳模创新工作室让工匠精神闪光

今年,Ameco已经陆续开始了多种类型机载计算机的填装和升级工作。创新就是降本增效,在减少附件返厂的同时,大大提高了飞机使用率。

依托平台,打通壁垒,多部门合作效果更好

工作室在与航线工程部门交流过程中,发现ATSU(空中交通服务组件)是空客飞机重要的系统之一,无论是因为故障还是软件升级,都需要对ATSU涉及的六七个关联软件进行装载,如果用传统的3.5寸软盘装载,常常由于软盘不稳定导致装载失败。为此工作室深入分析问题原因,通过扩展测试设备的功能,实现装载相关软件的技术能力。并与工程处联合航线部门经过多次沟通,对附件部门电子车间的ATEC series6机载软件装载平台装载ATSU机载软件的可行性及安装时间进行评估,确立了各部门的分工,对ATSU软件实际装载进行验证。经过数次验证,ATEC series6机载软件装载平台安装ATSU软件成功率高、稳定、安装时间大幅缩短,从原来的五六个小时缩短为两小时,且不会出现安装失败的情况。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工作室6名固定组员分工协作,通过部门间的有效沟通,创新工作从单向单个附件维修,变成多部门合作的服务模式,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目前,跨部门合作涉及飞机设计加改装、员工服务项目以及和各个基地的探讨交流。工作室希望依托创新平台,把上下游贯通起来,工程处、附件、航线中心等部门联合起来,攻克飞机上一些重点保障的系统,提高飞机可靠性,降低维护成本。

新人新想法,我们循序渐进

“创新工作需要不断有‘新鲜血液’的加入,在对新人的培养中,我们会特别关注他们的特长,比如有的人对硬件比较感兴趣,有的人对软件方面比较擅长,工作中分配给他们相应的学习任务,并在学习中加强引导和培养,有时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邓宇鹏说,“在创新中,新人主要是积累经验,在不断的学习和工作中,尝试独立完成一些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在工作中我会引导他们从哪些方面入手,提点一下关键的环节,但是用什么方法去实现目标,还是需要他们自己去创新、去想象、去尝试。新员工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时候让我很感动,一旦把他们带进创新的门里,他们就会全身心投入,有时其他人都已经下班了,他们还在思考之前没有解决的问题;有时他们想不通了,我会提醒他们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试试。在他们豁然开朗时,我也会跟着他们高兴。”邓宇鹏指着自己的头发幽默地说:“看,我的头发都快掉没了,这跟我们搞创新、睡觉晚有直接关系,但也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我们的思路才能更清晰,才能静下心来去想一想工作中存在的那些疑惑。”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当一个技术难点被攻克的时候,伙伴们会激动地说:“成就感太强了,比玩游戏通关还要强烈!”接下来,还有下一个难关在等着他们。

就是在不断的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转换中,工作室一个个创新项目应运而生:2012年7月,附件起落架大修产品部与中国民航大学合作开发“机载设备CFDS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项目通过民航局专家组鉴定,并于同年获得中国民用航空运输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13年9月,研制“直流马达测试台”获得公司科技进步及技术创新三等奖;2017年,“新机型机载PDU维修技术的创新”荣获公司科技进步及技术创新二等奖;2019年“飞机位置灯和防撞灯功能测试电路及应用其的测试台”取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截至目前,附件维修已经成功研发大大小小创新成果二十多项,所有均应用在生产实际中。(李玲/文 图片由邓宇鹏提供)


智行创新工作室

多管齐下激发创新活力

劳模创新工作室让工匠精神闪光

智行创新工作室,2016年6月成立于国航西南分公司飞行部,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正高级飞行员李应领衔。智行创新工作室目前有19位成员,绝大部分为一线飞行员,包含多位局方委任代表、飞行教员,也有航班调度派遣的相关业务骨干。

自成立以来,智行创新工作室充分利用小组成员丰富的飞行理论知识和经验积累,引进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从飞行技术研究和飞行运行管理两方面,对飞行生产和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专项研究并制定解决方案。工作室主导开发的“西南飞行航前准备创新应用与研究”“基于GIS系统的高原特殊机场图形演示设备”“训练与生产信息数字化分析平台”“高原复杂航路的安全研究”等多个项目,大大提升了飞行安全与各类管理能力,提升了生产效率,节约了人力和管理成本。

发挥大数据管理的作用

每一名飞行员都有一套技术档案,伴随其成长,是飞行员的技术生命。这里面详细记录了飞行员从学员开始的每一次训练、检查和考核,同时还有大量的表格、证书、文件。以往,无论是记录飞行员每天的飞行时间,还是记录飞行员的训练计划,都是靠人工完成的。

近年来,国航西南分公司机队规模逐年扩大,与之匹配的飞行员数量与日俱增。人员众多,运行复杂,由此带来的是飞行员基础数据管理和排班难等诸多问题。如何实现飞行员训练数据的科学管理,实现飞行员精准化、个性化训练的目标?如何整合积累的海量数据,为生产决策提供有力支撑?西南分公司飞行部意识到必须引入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解决问题。然而,懂飞行的人不一定懂管理,懂管理的不一定精通信息化。受各种条件限制,飞行部此前的多次尝试均未成功。

2013年,飞行部飞行技术管理室接到任务:整理飞行部现有800多名飞行员的技术档案,明确每一名机长、副驾驶的当前技术状态与历史转升过程,同时实时动态跟踪管理,以精准核算飞行实力,做到一切数据以事实说话。面对大量EXCEL表格、纸质文件,以及40多万份历史公文,飞技室人员感觉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正当大家犯愁的时候,飞技室酷爱计算机的唐彪机长与从事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工作的同学交流探讨后,产生了依靠信息化系统工具解决飞行员技术管理难题的想法。这一想法得到了分公司和飞行部的大力支持,各级领导全力推动。很快,国航西南分公司飞行部与重庆大学重点实验室建立了联系。在“外脑”专家的指导下,搭建“飞行部训练与生产信息数字化分析平台”这一攻坚战就此打响。

劳模创新工作室让工匠精神闪光

劳模创新工作室让工匠精神闪光

在分公司与部门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帮助下,在3年时间里,唐彪和时任飞技室高级经理张翃宇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及总体建设人经常往返于成都、重庆两地,重庆大学项目组成员也时常到飞行部实地调研。双方经过反复沟通、实验,在海量的数据中找到共性,进行业务规范,然后再把数据拆分成基础的原子态,建立了通用的原子级数据库,并结合最高效的大数据解决方案,逐渐搭建起庞大的系统平台。2016年9月1日,在经历了1年多的试运行后,该平台正式投入运行。

“飞行部训练与生产信息数字化分析平台”是国航西南分公司推动科技创新的一个代表性项目。智行创新工作室研发主管唐彪说:“目前建立完成的飞行员数字画像体系,为飞行部精准把控每一名飞行员的状态提供了更好的支持。‘飞行部训练与生产信息数字化分析平台’系统在飞行员资格管理、飞行员疲劳度计算、生产实力保障测算、内部事件调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飞行员技术档案的电子化跟踪管理,节约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使得1名工作人员高效精准管理1600多名飞行员技术档案从‘不可能’变为‘现实’。计划的项目二期还将扩展业务范围,以飞行员为核心管理对象,构建飞行员的综合业务自助办理支撑工具,不受工作时间的限制,更好地为全天候运行的飞行员做好服务。”

管好“最后一公里”

“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随着机队规模的日益壮大,飞行员不断增加,加之天府新机场投入使用后的两场运行模式,国航西南分公司的安全管理和航班运行面临新挑战。根据分公司大力提升安全管理能力的要求,智行创新工作室在深入研讨后,将重点聚焦在航班安全管理的最后“一公里”——航前准备阶段。

航前准备的质量直接关乎航班的安全运行,是保障航班安全运行管理体系有效落地的基础。以往机组航前准备采用传统的纸质检查单和风险提示手册、值班干部监督提醒的方式进行,存在准备重点不直观、任务风险不突出、准备过程难监控等情况。智行创新工作室协同国航信息部西南分部联合申报了“飞行航前准备管理创新应用与研究”项目,并于2019年4月正式启动项目开发。经过7个月的设计开发,项目结合航班生产实际,深化现有系统数据的集成和应用,智能进行运行风险分析和发布。2020年1月,经调试检测,航前准备系统的应用能有效促进部门协同,提升机组航前准备效率和质量。2020年3月23日,“航前准备管理创新应用与研究”项目通过了分公司成都区域枢纽运营创新实验室的验收评审。

航前准备系统通过飞行员前端应用与管理员后台管理功能的无缝配合,在配套硬件设备的支持下,可规范航前直接准备流程,集成生产运行保障信息。系统优化了航前直接准备效率,提升了航前直接准备质量,实现了飞行航前直接准备无纸化、可视化管理。同时,该系统能建立运行风险库,针对性地对安全、运行、保障信息进行推送,减少飞行员对信息筛选的精力投入,使飞行员能集中精力地保证航班安全。航前准备系统还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调度室对飞行员的进场管理与支持工作,同时减少了航前准备资料纸张的使用,有利于节能降耗、节约成本。后续,该系统将加快投入应用,优化安全管理方式,更好地服务航班安全生产。

人才培养 充实科研力量

任西南分公司飞行部总经理以来,李应在工作室项目开发的过程中,从项目立项讨论,到项目需求对接,再到重难点挖掘和项目应用,他用自己大量的飞行操作经历和丰富的技术知识储备,给予团队有力的技术支持,将自己的经验心得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工作室所有成员。

几年下来,工作室获得了“民航局安全能力提升项目”“国航科技项目”的大力支持,团队成员们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成长,在模范带教的示范引领下,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了体现和传承。(高多 唐彪 何达俊 /文)

返回目录